不少軟件在進行身份安全認證時,人臉識別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但你真的以為,人臉識別就只是拍“臉”嗎?近日,數碼博主@長安數碼君在社交平臺爆料稱:人臉識別時采集到的區域不僅僅是屏幕所顯示的頭部,而是包括了攝像頭覆蓋的整個范圍,并且系統會將采集到的照片上傳到后臺,后臺的審核人員都能看到。
很快,“人臉識別一定要穿上衣服”這個話題就上了熱搜榜。很多人驚呼,如果真是這樣,就尬到外星球了。那么,后臺審核人員真的能看到我們顯示在手機屏幕上人臉以外的部分嗎?
對此河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主任邱波教授表示,人臉識別拍攝的圖像肯定是攝像頭視野覆蓋的所有區域,而不只是我們在手機上看到的人臉框以內的部分,這是基本常識問題。
“從技術角度來講,現在的人臉識別技術是不需要儲存原始照片的。”邱波解釋,智能攝像頭可以實時提取人臉圖像特征并進行人臉的編碼,從而生成一個人臉特征向量,進而進行傳輸、存儲和比較運算等操作。也就是說在終端機器那里,人臉早已變成了一串數字,它們可以表示眼睛之間的距離、嘴角的位置、臉型的大小、皮膚的粗糙程度等等,這樣每一張臉都轉變成了一個“密碼”——特征向量。
“當把人臉轉換為向量值后,機器在進行人臉識別的時候,就類似于在密碼本中查找特定密碼,只需要比對這些數字即可。”邱波表示,可以說,從技術角度講,人臉識別在向量層次就可以做到。
對于大家擔心的人工審核成大型“社死”現場問題,邱波表示也不必過分擔心。對于大公司來講,每天需要進行的人臉識別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這部分工作幾乎都是由機器進行的。而且現在提供人臉識別技術的頭部企業和大企業采用的都是隱私計算技術,只會向客戶提供脫敏特征碼用于比對,也不會將圖像送到后臺。單從存儲和傳輸等方面的成本上看,對公司而言,把原始圖像送往后臺也是不合算的做法。因此,如果后臺人工審核時能看到圖像,那“極有可能不合規”。
“不過也有一些公司出于戰略決策的目的,會儲存一些用戶照片,來滿足相關算法多樣性和后續改進的需要。通過讓機器學習,優化人臉識別的算法,開發出安全性更高、更簡便、更準確的算法。”邱波表示,不過從技術角度說,原始圖像采集的信息越多,給人臉識別增加的麻煩就越多。比如圖像背景有一張明星的海報,那么計算機首先要做人臉定位,甚至還要對海報的人臉進行識別比對,增加了額外的難度和計算量。所以對于一般的公司來說,會采用設定人臉框等手段以縮小需要上傳處理的攝像頭區域。
邱波強調,雖然目前法規對企業有制約作用,但不能保證整個流程中沒有人違規。所以對于公眾來說,明白風險并盡量避免此類風險,才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記者 陳 曦)